经络腧穴学:经络系统概貌
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针灸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以腧穴的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人体各部之间的联系通路,即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理论贯串到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分,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联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1.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亦称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1)有规律的分布、循行(外行部分)
阳明经在前
①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②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③外行部分
(2)内属一定的脏腑:(内行部分)
并有属脏者络于腑,属腑者络于脏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手三阳经分布在上肢外侧,
足三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足三阳经分布在下肢外侧。
其前、中、后的排列是:太阴、阳明在前; 少阴、太阳在后; 厥阴、少阳在中。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
一、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二、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三、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四、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十二经脉的衔接)
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
⑴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⑺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而络腑,阳经属腑而络脏。在四肢部又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由此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它们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查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