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的取穴方法和临床应用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敏感点”等。凡无固定部位和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作为针灸和按摩治疗穴位的,叫“阿是穴”。它和经穴、经外奇穴一样,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穴位。
若阿是穴取得准确,应用恰当,对一些病症确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阿是穴的起源
早在《灵枢·经筋篇》中就有“以痛为俞”的记载。提出了凡是痛处就是穴位的说法。阿是穴这一名称,在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开始提出来的。千金方载: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说“阿是”,灸刺皆验。
元代、明代称阿是穴为“不定穴”。如王国瑞著的《玉龙歌》中写到“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临时要度量”。指出了阿是穴存在于全身疼痛的某些部位,再根据痛点所在的位置,决定给予针刺的深浅,或者用灸法治疗。明代杨继州对“不定穴”的觧释说:“不定穴即痛点”。
《医学纲目》中,因其强调感应,把压痛点称为“天应穴”。以上说明都是以“压痛点”来定取穴位的。
近代,因患部或非患部有敏感现象或阳性反应点,所以又有“敏感点”、“反应点”之称。
“阿是穴”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进一步发展到用来检査、诊断疾病方面。如盖国才编写的《穴位压痛辨别诊断法》,就是从穴位的压痛轻重上,来辨别诊断疾病的。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也很重视痛点的作用。如《运动创伤检査法》一书中,就是根据创伤的部位出现某些压痛点,来确定是属于何肌肉、韧带、肌腱或哪条神经受损的。如“压痛点在脊椎棘突之间的,可能为棘间韧带损伤”,“压痛点在肱骨大结节的,可能有肩袖或三角肌的损伤”,“膝外侧有囊性肿物或结节状痛的,可能为膝外侧疼痛症候群”等等。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某些病症,不管是表证、里证或外伤,都有可能在体表的某一部位反应出痛点来。一般这些痛点与病变所在的部位、脏腑经络的循行路线有密切的关系。
1.在病灶附近:是指痛点的出现多在病局部和周围。如腰扭伤的病人,压痛点多在腰的两侧腰眼处,或脊椎间;又如肩、肘、膝、踝关节病变的痛点大多反应在局部和周围。
2.在脏腑经络的循行路线上:指病变的痛点出现在脏腑所在部位和经络的循行路线。根据过去已被证实的有关经验认为,患心脏病的人,心前区和左肩背有痛点;阑尾炎的患者,在足阳明经的循行路线上,阳陵泉的下方可能有压痛点。另外,五脏六腑的病症,有可能在背俞穴上有敏感反应点,正如《灵枢·背腧篇》中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觧,乃其俞也。”因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俞穴,所以从按压诊査背俞穴的敏感现象时,可以知道脏腑的病症。
3.根据病人对痛点的主观感觉:
疼痛感:凡按压体表的敏感点,病人主观感觉为以疼痛为主,称为“疼痛感”。如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腱鞘炎、急性扭、闪伤的敏感点,可能为刺痛或闪电样痛。
酸痛感:指在按压之处,病人主观反应为酸多痛少感觉,称为“酸痛感”。如肾虚腰痛、慢性痹症、关节痛的一些慢性疾病的阿是穴,多表现为酸痛现象。
胀麻感:指按压敏感点时,病人主观感觉是以酸麻为主,并向一定的方向放散,称为“胀麻感”。如少数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其敏感点表现为胀麻感,可向手指或脚趾放散。
舒适感:在按压病人的痛点时,病人表现出轻松、欣快或舒服感觉,称为“舒适感”。如有些头痛患者其痛处喜按,按之舒服而痛减。
(查看评论) |
【本文标签】阿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