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穴位分类

益气壮阳穴

时间:2013-07-20 20:55:06

  凡具有益气健脾、回阳固脱、壮阳益肾作用,常用于治疗呕吐、呃逆、胃脘胀满、肠鸣腹泻、脱肛、便秘、下肢痿痹、腰痛膝软、遗精滑泄、阳萎、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等病症的腧穴,称为益气壮阳穴。

  益气壮阳穴主要分布在头部、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

  位于头部的有督脉百会穴。位于腹部的有足阳明胃经石关穴大巨穴任脉神阙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等;足少阴肾经石关穴商曲穴;另外还有经外奇穴胃上穴提托穴等。位于侧腰部的有足少阳胆经京门穴。位于背部的有督脉脊中穴命门穴腰阳关穴;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肾俞穴中膂俞穴、意舍穴胃仓穴志室穴等。位于下肢部的有足少阳胆经环跳穴,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足部有足太阳膀胱经仆参穴束骨穴,足太阴脾经公孙穴商丘穴太白穴以及足少阴肾经太溪穴等。

  其中环跳穴太溪穴是回阳固脱的重要腧穴,对暴亡脱厥有较好疗效。

  在取用益气壮阳穴时,如兼见脘腹胀痛、呕吐腹泻,可配伍消食导滞穴;如下肢痰痹、腰膝疼痛等,可配伍舒筋活络穴;若兼见小便淋沥、癃闭等,则可与利水通淋穴配伍。总之,应根据辨证酌情配伍,增强疗效。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百会穴石关穴商曲穴神阙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胃上穴大巨穴提托穴脊中穴命门穴腰阳关穴、脾俞穴肾俞穴中膂俞穴、意舍穴胃仓穴志室穴京门穴环跳穴足三里穴、仆参穴束骨穴太溪穴商丘穴公孙穴太白穴

  根据作用的侧重,益气壮阳穴亦可分为益气穴和壮阳穴两类。

  益气穴具有益气健脾、和胃祛湿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胃失和降所引起的呕吐、呃逆、胃脘胀满、肠鸣泄泻、下利或便秘等病症。

  另外,益气穴还各具特点。如百会穴位于头顶,可益气升阳、开窍醒脑、宁心安神,对因中气不足所致脱肛、阴挺,以及窍闭神蒙所致癫狂、痫证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位于上腹部的石关穴、商曲穴胃上穴等治各不同。石关穴兼具调理冲任作用,可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商曲穴的消食导滞力量较强,对食积腹痛效果颇佳,胃上穴的益气升提作用明显,临床常取之治疗胃下垂。

  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提托穴均位于下腹部,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既是益气要穴,又是回阳固脱的常用穴,可治疗中风脱证、不省人事及尸厥等,3穴常配伍应用。提托穴擅长益气升提,主要用治子宫穴脱垂、肾脏下垂等病症。

  京门穴位于侧腰部,兼有通络止痛、化气行水作用,可用于治疗肩胛内侧痛及腰肋疼痛,且对小便不利、尿黄面肿有一定疗效。

  脊中穴脾俞穴意舍穴胃仓穴均居背部,而脊中穴则兼具益肾强腰之效,常用治腰痛不可俯仰等症;脾俞穴又为治疗臌胀、积聚等的常用穴;意舍穴可清热利湿,常用治黄疸病身热目黄等症;胃仓穴的消食化湿作用可用于治疗小儿食积、腹胀等症。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部,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保健强身要穴。有着十分广泛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因脾胃虚弱所致疾患,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具有明显疗效。另外,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病症也首选本穴治疗。

  商丘穴公孙穴太白穴位于足部,其中商丘穴、公孙穴又可宁心安神,是治疗癫狂、善笑等的常用穴,公孙穴还兼有调理冲任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的作用;太白穴的活络止痛效果颇佳,常用于治疗股膝酸重转筋及痿证等病症。

  壮阳穴主要侧重于补益肾阳,又可益气健脾。

  位于腹部的石门穴大巨穴对下焦虚寒所致多种疾患具有良好疗效。

  位于腰部的命门穴肾俞穴腰阳关穴兼具调理冲任作用;志室穴中膂俞穴益精补髓,长于治疗阳萎、遗精等。

  环跳穴的治疗范围也较广泛,尤其是对阳气欲脱、下肢痿痹、活动无力等有极好疗效。

  太溪穴、仆参穴束骨穴均位于足部。太溪穴兼有清肺止咳和清热利湿等作用;仆参穴则可安神定志,是治疗癫痫、尸厥的常用穴。

  具有益气壮阳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绍的以外,还散见于其他章节,如调经止带穴中的带脉穴、气穴、归来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等。利水通淋穴中的利尿穴,补阴穴中的膏肓穴俞等,临床上均可酌情选用。

 

查看评论

【本文标签】益气壮阳  益气  壮阳  穴位分类

用户评论

益气壮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