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膏方 > 认识膏方

中医膏滋方理论考源

时间:2012-05-19 14:43:52

(四)

  知道了膏滋产生的缘由和理论基础,许多与膏滋方有关的问题就能看得比较清楚了。

  按照《黄帝内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冬季阳气潜藏,万物多静少动,纷纷养精蓄锐。人类亦要顺应自然,藏精纳气,此时服用一些滋补肾命的药物,将有利于肾的藏精功能,加强命门的元精储备,提升来年春天新一轮的生发机能(水生木,俗谚:“冬令进补,来春打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因此,冬季是服用膏滋药的最佳时期。

  冬令进补为什么选择膏剂?《说文·肉部》“膏,肥也”,常借指物之精华,如“民脂民膏”、“黄金之膏”、“玄玉之膏”;又有滋润之意,《广雅·释言》:“膏,泽也”;《集韵·号韵》:“膏,润也”。《礼记·内则》孔颖达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以膏沃之,使之香美。” 膏剂黏稠,在体内吸收慢,停留时间长,比其他剂型能更好地发挥滋养作用。《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冬令进补以填补命门元精为主,膏剂就是最合适的剂型。

  膏滋方常选用滋腻多脂质的药材如地黄、萸肉、山药、枸杞、菟丝、女贞、麦冬之类以及阿胶、鹿胶、龟胶等所谓“血肉有情”的药物,因这些药物容易出膏,也与膏剂的特性相谐。而药性清淡少汁的药物就较少入膏。《国语·晋语一》:“嗛嗛之食,……不能为膏。”虽不是讲制作膏剂,但意思有可相通处。

  因服用膏滋原本不以治病为主要目的,故一些治疗性的常用药物,如清热解毒类的黄芩黄连等,攻下类的大黄芒硝等,消导类的山楂莱菔子等,理血类的蒲黄五灵脂等一般不入膏方。

  冬令进补的思想依据的是“冬藏精”和“秋冬养阴”的理论,“藏”是状态,养是调养,不等于单纯的补。肾命学家深得其中奥义,故张介宾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有些人开膏方一味蛮补而产生的副作用,是开方人的问题,而不是膏方的过错。

  后世医家在冬季进行膏方调理时发现,服用膏方后对某些慢性病有意外的效果;又有意在膏方中针对某些慢性病症结合使用一些治疗性药物,也常常能取得很好疗效,采用膏方治疗慢性病在近代江南医家中亦逐渐形成风气。

  膏方可以用来治疗慢性疾病,但不等于说治疗慢性病的方都适宜在膏方中应用。哪些情况可以用?如何用?哪些情况不适宜用?这是膏方应用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按照《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理论,笔者在一些入秋以后肺气失降、内火偏盛的患者中,提倡先期服些降气润燥的秋膏,收到了较好效果。秋膏与冬膏目的是不同的,用药也有区别。现在服秋膏之风才刚刚开始兴起,最近忽见媒体上有人在讲“补冬不如补霜降”!这是不了解膏方理论者为了商业利益发出的广告性口号。若将传统的冬膏都提前到秋季服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见,只有搞清膏滋方的起源和理论依据,才能明了膏滋方的使用原则和适用范围,提高运用膏滋方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探讨膏滋方的发展方向。
 

共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查看评论

【本文标签】中医膏

用户评论

中医膏滋方理论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