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膏方 > 认识膏方

中医膏滋方理论考源

时间:2012-05-19 14:43:52

历史上,江浙一带的医生习用膏滋方作冬令进补,膏滋方产生并流行于江浙一带,因其具有强身防病及调治慢性病的确切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这种用于冬补的膏剂称作“膏滋”,亦统称为“膏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防病健身意识的增强,冬季服用膏滋之风日益盛行,膏滋方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本文从探讨《黄帝内经》的“秋冬养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等观念以及命门学说角度,介绍了膏滋方的起源和理论依据。

  

三阴三阳配属藏府及命门图



  (一)

  考察膏滋方的起源,有4个需要注意的特点:一是以滋补为主,二是多在冬季服用,三是盛行于明末以后,四是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

  “膏”字从“肉”,本义指动物的脂肪,后泛指浓稠的膏状物。在中药制剂中,将中药材加工制成为像动物的油脂一样细腻稠厚的半流体状物称为“膏剂”。膏剂本身是中药制剂的一种,与丸、散、丹、锭等其他剂型一样,仅仅表达制剂的一种形态而已。

  某些介绍膏方的文章和著作把膏滋方的源头追溯到《黄帝内经》和《五十二病方》,但所举《五十二病方》中的肪膏、脂膏、久膏、彘膏、豹膏、蛇膏和《黄帝内经》中的豕膏、马膏等名称中的“膏”,是油脂的概念,这类膏剂主要外敷涂抹于体表(故“膏”作动词用又有涂敷的意思),且大多用以治疗外、伤科疾病。《五十二病方》中有“以水一斗,煮胶一参、米一升,熟而啜之,夕毋食”方,虽未以“膏”名,却可视为文献可见最早的内服膏剂方。稍后的《武威汉简》中有“治百病膏药方”和“治千金膏药方”等,也是可用于内服的膏剂方。

  早期的内服膏剂又常称为“煎”,如《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煎、猪膏发煎等。称为“煎”的方常把膏进一步加工成丸剂服用,如《金匮要略》中的鳖甲煎丸,《中藏经》的地黄煎、左慈真人千金地黄煎,《千金方》中的众多煎方等均是。

  早期称为“膏”或“煎”的内服方,主要用来治病而不是滋补的。至六朝隋唐时期的《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文献中才见到一些滋润补益类膏方。在临床上逐渐认识到滋补类方药制作成膏剂服用有一定优越性,以后用于滋补的膏剂方就逐渐多了起来。

  但用作冬令进补的“膏滋方”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制剂形态,也不仅仅是滋补而已。近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说:“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故“膏滋”或“膏方”,在江浙一带是一个已约定俗成的有特定概念的名词,具有医学上的特殊含义。

  近年发表的有关膏滋方的科普文章和著作,大多将膏滋方和作为一般剂型概念的膏剂混为一谈,模糊了膏滋方的特殊概念和应用意义。

  有的文章说:“膏滋是由汤药(煎剂)浓缩演变发展而来,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这里讲的是膏剂,而不是膏滋。

  探讨膏滋产生的缘由和理论基础,搞清其原理,才能确立应用膏滋方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推动膏滋方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高临床运用膏滋方的学术水平。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查看评论

【本文标签】中医膏

用户评论

中医膏滋方理论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