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神奇诊疗法(简称“奇疗法”)
1986年6月10日,新西兰专家考克丝女士患两脚浮肿麻木1周余,请山东大学的张颖清测其双手第二掌骨侧,有足穴压疼,便为其针刺双手第二掌骨侧足穴针刺约10分钟,她的双脚感觉到了微微发热。留针50分钟后,起针,脚就变得轻松多了。下午又针刺1次,双脚热感更明显,并从手臂到腿有针刺感传现象。6月11日、12日再针刺2次,原各种症状便基本消失。考克丝女士不住地称赞:“神奇!神奇!”
一个简单而神秘的治疗方法解除了人的病痛,而解释这种疗法的一种崭新的理论又触动了千千万万学者的神经,这就是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张颖清先生1980年发表的“生物全息疗法”。
崭新的理论
我国中医学的针灸疗法,只是在人体表面的某个局部进行刺激,便可治愈人体内部的各处疾患,实际上应用的便是人体局部能够反映整个身体的生理病理信息这人全息理论,中医历来把它叫做整体理念。它在我国至少已应用了3000年以上,只是一直未提出科学的理论依据。而1980年张颖清先生发明的“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诊疗法”首次提出了我国针灸穴位全息的科学依据——“穴位全息律”、“生物全息律”,这个新学说是在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及医学家所公认的泛胚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指出:生物体(包括人)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小到一个细胞分子,亦隐藏着整个生命最初形态的基本结构特征。也就是说,生物体(包括人)的每一个局部,小至肉眼不可见的细胞,都像是整体的缩形,它包含着全部整体各个部位的病理生理信息,能真实反映出整体的全部特征。因此,每一局部,实际上是一个缩小了的整体,它称为全息胚,是人体相对的独立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相对的完整性,与周围部分有明显的界线,所以,医学家完全可以通过某个局部的观察来诊断和治疗全身疾患。这一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中医学中的耳针、颅针、眼针、脉诊等传统疗法:并且用全息胚的重演性圆满地解释了2500年前绘制的经络图谱;用生物泛控论仔细地阐明了针刺麻醉的机理;用全息胚的滞育论首次阐明了癌细胞的生长机制:癌细胞实际上是一个滞育于早期阶段的全息胚,因此提出可以用动物性全息胚分化催化剂来抗癌,从而肯定了甲状腺素、雌激素、糖皮质激素等会成为有前途的抗癌药物。“全息胚分化促进剂”将使人类从癌症的困扰中解剖出来,这是振奋人心的新战略。这一学说,不仅使中医学“道经千载更光辉”,而且为人类征服艾滋病及癌症提出了新的希望。这一论著已被日本、巴西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翻译应用,将世界生物全息医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人体可分为若干小人形
张先生认为:既然人体是符合生物全息律的,那么,人体的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可以代表人的整体。再根据中医针灸穴位分布规律及他多年的临床实践,他便把人体划分成若干个小人形。
这样的小人形称为“全穴位系统”。据张先生的划分,人体至少可以找到102个全息穴位系统。例如,手指节系统中,两手便有28个。所示的这些小人形只不过是众多全息穴位系统中最主要、最方便使用的小部分而已。(见下图)
全身各部位全息穴位确定方法
每个全息部分的具体取穴方法是:先找到头穴和足穴,以后在这2穴的连线上逐次平分,即头穴与足穴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的中点是肺心穴,胃穴与脯心穴的中点是肝穴等等。当然按照全息穴位理论,这个区域的穴位是可以无限划分的,细微到可以找出人体各部位的对应点,但是为了切合临床实用,只以这7个定点穴为代表而已。每个全息穴系统的头穴足穴的确定方法是:面部头穴的神庭穴(发际与面正中线相交点),面部足穴在两嘴角正下方与承将穴水平处。上臂头穴在尺泽穴上一横眉上处,上臂足穴有肩骨髃穴(肩峰与锁骨大结节间)。前臂头穴在经渠穴(桡骨茎突内桡侧凹陷处),前臂足穴在尺泽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腹部头穴在璇玑穴(锁骨内突之间胸骨柄中线上),腹部足穴在曲骨穴(腹正中线与耻骨联合交界处)大腿头穴在冲门穴(腹股沟动脉外侧平耻崩),大腿足穴在犊鼻穴内侧(犊鼻穴在膝下正中),小腿头穴在商丘穴(足内踝骨前下方凹陷处),小腿足穴在阴陵泉(胫骨上端内侧凹陷处)。
第二掌骨侧穴位确定法与速诊法
在全身102个“小人形”中,最方便使用、反应最为敏感的全息穴位系统是第二手掌骨的拇指侧弧形区域。根据穴位分布的全息律,在第二掌侧存在着一个新的有序穴位群,该掌骨远心端稍内与掌心横纹的交点是头穴,近心端稍内第一、二两掌骨的交点是足穴。头穴至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胃穴连线的中点为肝穴,头穴与肺心穴分为三等分,其间两个分点依次为颈穴、上肢穴。胃穴与足穴之间分六等分,五个分点依次为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
这是整体部位粗略的在第二掌骨侧划分的对应部位。整体上的部位可以更详细地划分,由此,我们可以把上述这些穴位看成是区域。比如,头穴这个区域就包含有眼、耳、口、鼻、牙等,而甲状腺、咽喉、气管上段、食道上段等则包含在颈穴区域之内。
医生只需要在这些弧形区内触按,便可迅速诊断疾病,在这区域内针刺按摩,亦可迅速治疗疾病。
具体做法是:
让患者手放松如握鸡蛋状,虎口朝上,食指尖与拇指尖相距约3厘米,医生用右手拇指尖顺着患者左手第二掌骨侧长轴方向(或用左手按右手)来回轻轻触摸,会感觉出有一个浅凹弧形槽,全息穴位便分布在这里。医生用拇指按(见下图)所示穴位顺时针方向逐次按压,按压时注意患者表情或询问病人感受,如果病人有明显的麻、胀、重、酸、痛感觉,或者按某穴时,病人会有不自觉的皱眉、咧嘴、抽手躲避等反应,就是找到了压痛点,就说明与此穴对应的内脏可能有病。正常人可以自己用自己的左右手互相按压,经常注意哪个穴位有异常感觉,以便早期发现疾病。
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诊病与治病具体实施方法
诊法:一般采用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诊疗,施诊手法见下图。在待诊者掌骨侧按从头穴到足穴的顺序以大小适中的压力均匀揉压1次,若结果不明显,可重复1~2次。边揉边观察待诊者是否出现皱眉、咧嘴等表情或产生躲闪、抽手等反应,并询问待诊者有无明显的麻、胀、重、酸等感觉。如果某全息穴被揉时出现上述表情或感觉,那么,此穴所对应的部位、器官或邻近部位、器官有病。如果左手被揉之穴压痛比右手同一穴位感觉强,则表明左侧部位、器官病重或病在左侧,反之亦然。
治法:有针刺和按摩两种。一般用按摩法。在疾病相应的穴位上,用拇指尖(或圆珠笔笔帽、钢笔笔帽、小圆木等,必须平滑)以穴位为圆心作小圆周运动(顺逆时针均可)。必须用力,以在穴位深层组织有较强的麻、胀、酸感为宜。揉压一小圈为一下,每分钟150下,每次3分钟,可操作400~450下。如果病程短或突发性疾病,往往按摩1次即愈。如1次不愈再揉压治疗几次(每天1次),病程长或慢性病需要多次治疗,每日1次,7天为1疗程。休息2~3天后再开始第二疗程。诊治时可请他人按摩,也可自我按摩或为他人治病按摩。
(查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