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中医拔罐

十种常用的拔罐治疗罐法

时间:2015-04-29 16:23:14

 十种常用的拔罐治疗罐法

一、单罐法:亦称单罐独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局限的疾病,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软组织扭挫伤、劳损选阿是穴,“网球肘”选肱骨外上髁处,痈疖切开后或自溃后在其上拔罐以排脓等。

二、多罐法:多罐法即多罐并用, 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丰满的疾病。或敏感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几个至10余个。如某一肌肉劳损时可按肌肉的走向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排罐法。间距可密可疏,间距密的(罐距小于3.5厘米)称为密排法。间距疏的(罐距大于7厘米)称为疏排罐法。

三、留罐法:留罐法又称为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20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如需拔淤血罐,时间可稍延长。但不要拔破皮肤和起水泡。留罐法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四、闪罐法:闪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的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适用于肌肉痿弱、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中风后遗症等。由于闪罐法属于充血拔罐法,拔后在皮肤上不留于淤紫斑,较适合面部拔罐。

五、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油,如石蜡、凡士林(也可根据病情等选用风油精、红花油、风湿油、消炎止痛膏、药酒等提高疗效),便于滑动。吸拔后用左手按住罐具前部皮肤,右手握住罐底平推或稍倾斜推动,作前、后、左、右方向移动。也可根据患部需要作环形旋转移动。此时走罐部位皮肤可见潮红、深红或起丹痧点,治疗即告结束。本法宜选用罐口较大、罐口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或有机玻璃罐。多用于胸背、腰骶、腹部、大腿等面积较大、肌肉较厚的部位,常用于治疗麻痹、肌肉萎缩、神经痛和风湿痹痛等。

六、温罐法:温罐法指在留罐治疗的部位上加用红外线仪、神灯、周林频谱仪等照射,或用艾条温灸罐体四周。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防止患者着凉。本法兼有拔罐热疗的双重作用。一般用于寒冷潮湿的季节,或病人患有虚寒、寒湿性病症。

七、指罐法:指罐法就是在需要拔罐治疗的穴位或患处先用手指替代针点按穴位(点穴)或点揉患部后再进行拔罐治疗的方法。指罐法同时兼有拔罐、针刺和按摩的共同作用。可提高拔罐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临床常用于治疗病情较急、疼痛剧烈之症,对软组织挫扭伤和劳损等症效果显著。

八、血罐法:血罐法也称刺络拔罐、刺血拔罐。先用三棱针、梅花针(皮肤针)、注射针或缝被针等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的要求,针刺穴位或治疗部位(轻刺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中刺以微出血为度,重刺以点状出血为度),然后再拔罐并留罐。留罐时间长短按不同部位和病症需要出血的量而定。一般出血量在数滴和数毫升之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高热、神经痛、神经性皮炎、丹毒等。

九、针罐法:针罐法指在穴位上用毫针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罐。又称留针拔罐或带针坐罐。还可针刺穴位“得气”后出针,不按压针孔,立即在出针的穴位上拔罐,并吸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此法有拔罐和针刺的双重作用。可提高疗效,多用于单独拔罐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痛痹等,对各种软组织慢性损伤疗效也不错。

十、温针罐法:温针罐法是在针罐法的基础上加用红外线仪,神灯、周林频谱仪等照射或艾条温灸局部及罐体四周的方法。本法兼有针灸、拔罐和热疗三种作用,适用于多种慢性、顽固性虚寒疾病的治疗,且疗效好。

拔罐

查看评论

【本文标签】常用  拔罐  罐法

用户评论

十种常用的拔罐治疗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