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偏方大全 > 皮肤科偏方 > 荨麻疹偏方

慢性荨麻疹临床经验

时间:2012-12-05 15:27:34

黄莺主任医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皮肤病临床多年,治疗各种皮肤病经验丰富,临证思路独特,方药配伍精妙,临床每收良效。

1、病因及辨证分型

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而发;或饮食不节,肠胃积热,疏泄透达不能,邪郁腠理所致;或久病气虚,湿邪内停,津液输布失常,郁于肌肤而发。

将本病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①风寒型:全身泛发粉白色、粉红色风团样扁平丘疹,作痒,遇风遇冷加剧,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不渴等症,脉浮紧,苔白。治宜辛温透表,疏风止痒。②风热型:全身或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样扁平丘疹,稍高于皮面,呈红色或粉红色,剧痒,可兼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赤等症,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止痒。③血热型:皮疹红色,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多夏季发病,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解表,清热止痒。④卫外不固型:患者常因表虚而恶风自汗,汗后着风则出风团,色淡或同肤色,以针头或蚕豆大者多见,发大片者少,常成批出现,瘙痒不止,发作不休,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治宜固表御风。⑤肠胃湿热型:皮损发作时常伴腹痛、纳呆、便秘或泄泻,甚者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滑数。部分患者有肠道寄生虫。治则:应疏风解表,通腑泄热为主。⑥气虚夹湿型:全身反复出现淡红色风团,瘙痒剧烈,夜间尤甚,伴食少,腹胀,便溏,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濡缓。

2、辨证要点

2.1内外合治正如《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所说“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故黄老师认为皮肤病属肌表疾患,但究其病机,多是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治外必本诸内”,在治疗上当着眼于内,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常年不愈,病因复杂,难以查明,其病因多与肺脾肝肾功能失调,复又外感邪气有关,中医辨证以虚证、虚实夹杂证为多。

2.2缠绵难愈“湿”“虚”是关键导师认为慢性荨麻疹之所以反复发作,湿与虚是关键,风邪之所以缠绵难去,关键在于有“湿”、“虚”的存在。湿性粘滞,风与湿合,则风邪难去;虚则正不胜邪,风邪稽留。临床上往往“湿”与“虚”同时致病。

3、治疗方法

3.1从湿论治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形成湿浊内生,久病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易招致外湿的侵袭,又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湿性粘滞,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故黄老师认为慢性荨麻疹病情反复亦与湿邪息息相关,遣方中加经验用药乌梢蛇、白鲜皮、地肤子祛湿,湿去则病自愈。

3.2从虚论治吾师认为慢性荨麻疹与肺脾气虚关系密切。肺脾主司皮毛肌肉,开窍于口鼻。而外邪侵袭首先犯皮毛肌肉,病邪犯肺,则使肺对全身之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治理和调节皆受到影响,因此久病致气虚,气虚则腠理疏松,卫外不固,病邪易犯。同时气虚则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脾不能升清降浊,输布津液,致使水湿内停,而湿为阴邪,其性黏着,湿邪为病,再加之气虚为甚,以致慢性荨麻疹缠绵难愈,反复发生。故临床中运用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达到健脾益气固表。

3.3中西序贯疗法抗组胺药以控制病人症状,可迅速抑制风团的产生。但单独用药效果不理想,多是对症治疗,复发率高,吾师采取中西序贯疗法:第一周予常规剂量的抗组药并中医辨证施治,待病情控制后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抗组药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后中医辨证施治,疾病痊愈,取得了良好效果。

4、典型病例

赖某,男,39岁。2008年12月就诊。患者全身反复发作风团3个月,曾口服氯雷他定及中药汤剂,病情好转但反复发作,就诊时患者全身可见黄豆至豌豆大小的淡红色风团块,部分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可于24h内消退,退后不留痕迹,四肢较多,色淡红,瘙痒剧烈,夜间尤甚,皮肤划痕试验阳性,且时常感到倦怠乏力伴纳差,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腻,脉濡缓。辨证:气虚夹湿。治疗:益气固表、健脾除湿。

方药:南沙参30g,茯苓20g,薏苡仁30g,黄芪30g,乌梢蛇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炒白术15g,桔梗10g,牡丹皮10g,防风10g,炙甘草3g。加服依巴斯汀片10mg/qd。治疗期间尽量避免可能诱发皮损的过敏因素,饮食宜清淡、营养,忌辛辣刺激、海鲜发物等。注意休息,避免外感,加重病情。

服用7剂后,二诊,自觉胃口转好,风团块减少,瘙痒减轻,舌脉同前,予一诊方去白鲜皮、地肤子,加僵蚕10g,蝉蜕10g。7剂;依巴斯汀片5mg/qd。三诊,风团块基本消失,伴少许瘙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予二诊处方去乌梢蛇,加赤芍20g,白芍20g加7剂;依巴斯汀片5mg/qd。四诊,无新发皮损,无瘙痒,舌质淡苔薄,脉缓,予三诊处方去僵蚕蝉蜕,后随访无复发。

 

查看评论

【本文标签】荨麻疹

用户评论

慢性荨麻疹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