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膏方 > 认识膏方

膏滋方的渊源与发展简史

时间:2012-05-19 15:09:03

膏滋方是中医常用八大剂型——丸、散、膏、丹、汤、酒、露、锭之一,是中医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正日益发挥着滋补健身、抗衰益寿,救偏治病的功效,为人类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膏滋方是指内服膏方,它是由外用的膏药发展而来的。虽然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中即有羊脂类药物涂搽防治皮肤皲裂的记载,但这是外用膏方的雏形,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关于“豚膏”、“马膏”的记载,是以动物脂肪为基质,主要外用于外科、伤科疾病。

  直到东汉末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出现的“大乌头煎”,与现代膏滋方制作十分相似,完全可视为医学史上最早的膏滋方。《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的大乌头煎,用大乌头五枚,水三升,取一升,去渣,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这种水煎药物,去药渣,继续浓缩药液,最后入蜜,再煎煮蒸发水分的方法,就是现代制作内服膏方的一般方法。《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的皂荚丸后有“饮以枣膏,安其正也”之说,用大枣制成枣膏内服,以免皂荚涤痰损伤病人正气,可谓后世膏剂用于补养扶正的起源。

  晋代陈延之的《小品方》中记载有“地黄煎”一方,只用单独一味生地黄浓煎取汁制成的较早的膏滋处方。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膏方的制剂采用水煎去渣,取汁,浓缩的方法,如卷十六的地黄煎,由地黄汁、茯神知母玉竹天花粉、竹沥、生姜汁、白蜜、生地骨皮、石膏麦冬汁组成,主治脾胃虚热,是养阴清热的膏滋方。又如金水膏功效润肺化痰,将药味水煎去渣后浓缩,加炼蜜收膏。《千金方》中有个别“煎”方,已与现代膏滋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将药味捣碎,取汁,去滓,熬如脂状,纳蜜,煎如饴状,治阴虚咳喘已久,功能养阴润肺,降气化痰。王焘的《外台秘要》载“古今诸家煎方六首”,包括《广济》的阿魏煎、蒜煎、鹿角胶煎、地黄煎,均是具有滋补强壮作用的膏方。这表明早在唐代,膏方已应用于滋补强身。

  到了宋元时期,“煎”被“膏”的称呼所代替,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和白蜜组成,治虚劳干咳。《圣济总录》的栝萎根膏,以生栝楼根和黄牛脂共同制成,功用养胃生津。宋代医家许叔微用治失眠和疮疡肿毒的宁志膏、国老膏均为宋元遗留下来的著名膏滋方,沿用至今。

  内服膏滋方发展到了明代,已开始迈入成熟阶段。此时期的膏滋方大多习惯于“××膏”的方式命名。不仅新的内服膏滋方层出不穷,应用相应日趋广泛,而且制作膏滋药的方法初步固定下来,即药物多次煎煮,浓缩后加阿胶、蜂蜜等收膏,并强调辨证选用膏滋方,因人而制方。如明王代肯堂《证治准绳》所载通声膏,将药物共研粗末,熬透去渣,加入杏仁液、酥、蜜、姜汁、枣肉收膏而成,功用补气润肺,化痰利窍,专治气阴耗伤之咳嗽气促,胸中满闷,语声不出之症。

《景岳全书》所载两仪膏,取白参、熟地黄、水煎2次,取浓汁加白蜜收膏,用以气血双补,形气兼顾。治疗气血两亏,嗜欲劳伤,胃败脾弱,下元不固诸证。

《韩氏医通》中收录的“霞天膏”,治沉疴痼疾等。

洪基著《摄生总要》,从壮阳填精法立论,纂辑了诸如“龟鹿二仙膏”(鹿角、龟板、枸杞子、人参等(著名的抗衰老膏方,至今仍为临床广泛使用。

明代孙一奎所著《赤水玄珠》一书的补真膏为孙氏创制,此膏由黄精山药、怀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莲肉、巨胜子、柏子仁、松子仁、何首乌、人参茯苓菟丝子杜仲肉苁蓉五味子黄柏白术当归甘草陈皮砂仁知母、白芍、川芎鹿茸小茴香苍术共二十九味药组成,主治虚损劳怯。此方药味众多,配伍全面。开创了近代临床膏滋药集多种功效药物于一方,解决复杂病证之先河。

明代末年著名的食疗养生大家洪基在所著的《摄生秘剖》一书中收载了著名的二冬膏、玄极膏、山蓟膏等方,膏方组成即一二味,以简洁高效而影响着后世膏滋方的发展。

  到了清朝,膏滋方的发展到了繁荣时期,《理沦骈文》是当时颇有代表性的膏方专著。书中对膏方的治疗机理、配制工艺、应用方法等,均作了详细的论述。不仅对治疗疮疡、皮肤疾病作了介绍,而且还记载了治疗哮喘、血证、呕吐、泄泻、黄疸、水肿、消渴、疟疾、白带、难产、慢脾风等内、妇、儿科等疑难杂症。

又介绍用膏药外贴于胸口、脐上、下肢等贴敷疗法。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将内、外二法,融会贯通,颇具特色。

内服膏滋名方选出,许多官方修撰的医书和医家自撰的方书中均有众多的膏滋方涌现。

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的琥珀茯苓膏;

《种福堂公选良方》的秘传噎膈膏、治痹膏;《随息居饮食谱》的玉灵膏;

《食鉴本草》的莲肉膏等等,均为后世留下的膏滋方宝贵遗产。

服用膏滋方的风气在清朝宫廷及官府中颇为盛行,可以从《清太医院配方》、《慈禧光绪医案选议》两书中可以窥见一斑。清朝的皇宫贵戚、达官贵人所服用内服膏滋方有以下特色:一是膏滋方组成比较简单,药量较轻,如菊花延龄膏、五味子膏、梨膏均只有一味药,而明目延龄膏、二冬膏只有两三味药而已。一般的膏方也只有十来味药。二是膏滋方并不局限于冬令进补时才服用,只要病情需要,一年四季可由太医拟方服用。

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的调气化饮膏在此书中处方于四月份,扶元益阴膏处方于七月份,润肺和肝膏则处方于九月份等等。三是数量、品种较多,临床使用范围已扩展到各科的多个病种。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便收载了著名膏滋方28首,如用于长寿的菊花延龄膏,用于补益的扶元和中膏,用于治眼病的明目延龄膏,用于止咳化痰理肺的二冬膏,用于治脾胃病的资生健脾膏,用于治疗肝病的清热养肝和络膏等等。

清朝其他医家及著作中亦收载了众多的膏滋名方,如《张聿青医案》便收载了张氏辨证选用膏滋方医案近30例,用于治疗血证、眩晕、遗精、哮喘、不孕、痛经等病。膏滋方用药达130余种,可喜的是从清朝开始膏滋方进补调理的方法已从宫廷流传至民间,并得到了较为广泛运用。膏滋方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的常用剂型和手段。

共2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查看评论

【本文标签】膏方

用户评论

膏滋方的渊源与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