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药酒 > 壮阳药酒配方

茱萸

时间:2022-07-29 10:00:21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茱萸(zhū yú)

t01cd3f7d57a0e995f6.jpg

拉丁学名
Cornus

别称
越椒,艾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山茱萸目 Cornales


山茱萸

分布区域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环境
3分布范围
4主要价值
5茱萸分类
6历史典故
7茱萸风俗
8茱萸重阳
9茱萸传说
10相关诗词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本,稀常绿或草木。单叶对生,稀互生或近于轮生,通常叶脉羽状,稀为掌状叶脉,边缘全缘或有锯齿;无托叶或托叶纤毛状。花两性或单性异株,为圆锥、聚伞、伞形或头状等花序,有苞片或总苞片;花3-5数;花萼管状与子房合生,先端有齿状裂片3-5;花瓣3-5,通常白色,稀黄色、绿色及紫红色,镊合状或覆瓦状排列;雄蕊与花瓣同数而与之互生,生于花盘的基部;子房下位,1-4(-5)室,每室有1枚下垂的倒生胚珠,花柱短或稍长,柱头头状或截形,有时有2-3(-5)裂片。果为核果或浆果状核果;核骨质,稀木质;种子1-4(-5)枚,种皮膜质或薄革质,胚小,胚乳丰富。[1]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1500米,稀达21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产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在四川有引种栽培。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价值
折叠园林用途
可植于庭园角隅、草坪、林缘。

折叠药理用途
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

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甙、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茱萸分类
折叠山茱萸
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

科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山茱萸属。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分布:浙江、安徽有分布;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

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陕西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汉中地区东北部,境内多山,林木葱茏,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长区,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

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

折叠吴茱萸
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

采制: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

折叠食茱萸
学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别名:红刺楤、红刺葱、大叶刺葱、仁刺葱、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鸟不踏等。

特征: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小叶片为披针形,长30-80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楤。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果实于秋季成熟,为蓇葖果,球形,直径0.5-0.6厘米。

味道及用途:辛苦,温,有毒。①《千金.食治》:"辛苦,大温,无毒。"②《唐本草》:"辛苦,大热。"③《纲目》:"有小毒。"入肝、胃经。④《齐民要术》:"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鲊偏宜用。" 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药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传入中国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至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引者)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在中国千年历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主要来源,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在明中代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被当为观赏性植物),并在明后期用为调味品后,茱萸才逐渐退出厨房……

分布:中低海拔山区到平地,常见于开阔地与次生林,现主要分布于我国台湾地区。

折叠草茱萸
多年生草本,高13-17厘米;根状茎细长形,爬生,直立茎纤细,少分枝,淡绿色,无毛,基部有两对卿衫交互对生的鳞片,长2-3毫米。叶对生或6枚于枝顶近于轮生,纸质,倒卵形至菱形,长4-4.8厘米,宽1.7-2.2厘米,先端突尖,基部渐窄,全缘,上面绿色,有少数白色平贴短柔毛,下面淡绿色,疏被白色细伏毛,中脉在上面稍凸起,下面凸出,侧脉3对,于近缘处向内弯曲;叶柄短,微扁,长约2-3毫米,淡绿色,近于无毛。

伞形状聚伞花序顶生,宽约1.2厘米,被稀疏的白色平贴短柔毛;总花梗细圆柱形,长约2厘米;总苞片4,白色花瓣状,宽卵形,长0.8-1.2厘米,宽0.5-1.1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突然收缩呈柄状,两面近于无毛,有7条弧形的细脉纹;花小,白绿色,直径约2毫米;花萼管长倒卵形,长约1毫米,密被灰白色平贴短柔毛,上部有裂片4,宽三角形,外侧边缘无毛;花瓣4,卵状披针形,长1.5毫米,向外反折,常有1-2枚花瓣背面的近顶处具1条针状附属物;雄蕊4,长约1毫米,不伸出花外,花药狭卵形,淡黄白色,2室,花丝微扁,白色,无毛;花盘墩状,无毛,低于花萼裂片;花柱圆柱形,长约1毫米,无毛,柱头头状,子房下位,花托长倒卵形,灰绿色;花梗细圆柱形,长1-1.5毫米,近于无毛。核果球形,红色,直径5毫米。花期8月;果期不明。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典故
茱萸
茱萸

植物名。香气辛烈,可入药。中国民间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

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吴伟业《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诗:"秔稻将登农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怜。"参见"茱萸囊"。

折叠编辑本段茱萸风俗
中国民间把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可见茱萸自古已广泛被人们所喜爱。近些年来,随着秦岭山区茱萸市场的恢复和发展,茱萸酒的重新面世,给茱萸产地的县区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们不妨开发这一饶有兴味的风土资源,大力研制开发茱萸酒、茱萸饮料、茱萸食品;并以重阳节为茱萸节,摒弃其迷信成分,以此日为契机,登高,野游,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既可锻炼身体,活跃生活,陶冶情操,交流感情,融洽关系,又可以促进茱萸及其产品的生产,有益于身心健康,使人们康乐长寿。

折叠编辑本段茱萸重阳
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中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重阳这一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中国民间药。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的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中国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折叠编辑本段茱萸传说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这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具有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茱萸是一味中药。《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所谓的"吴地",即历史上的吴国。这茱萸的名字也是来自于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诗词
茱萸在唐宋咏重阳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这些写到茱萸的诗词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二是插茱萸于发冠;三是饮茱萸酒;四是以茱萸节、茱萸会代替称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谢新恩

作者:(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

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

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

紫菊气,

飘庭户,

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

愁恨年年长相似。

九日登高

作者:(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

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

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

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

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五首

作者:(唐)杜甫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九月九日

作者:(隋)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过裴舍人故居

作者:(唐)刘长卿

惨惨天寒独掩扃,

纷纷黄叶满空庭。

孤坟何处依山木,

百口无家学水萍。

篱花犹及重阳发,

邻笛那堪落日听。

书幌无人长不卷,

秋来芳草自为萤。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作者:(唐)白居易

爱菊高人吟逸韵,

悲秋病客感衰怀。

黄花助兴方携酒,

红叶添愁正满阶。

居士荤腥今已断,

仙郎杯杓为谁排。

愧君相忆东篱下,

拟废重阳一日斋。

西江月

作者:(宋)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

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

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

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

俯仰人间今古。 

查看评论

【本文标签】

用户评论

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