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艾灸疗法

常用灸法、实例及技巧(图文详解)

时间:2012-07-16 10:42:35


b. 隔蒜灸法:用蒜作间隔物。大蒜入药,辛温有毒,性热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时取独头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数片,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放置于局部,将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疮头上,即炎症区之顶点。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黄豆大,松紧适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从不知痛灸到知痛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为度。每日灸一、二次。初发者可能消散,化脓者亦大大加快速度,缩小范围,不只减轻炎症期、化脓期痛苦,还能促使早日愈合。

隔蒜灸之适应症:治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疬,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用于治肺痨者。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泡,摩擦溃烂。

c. 隔附子饼灸法:附子饼作间隔物。附子入药,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湿气,以灸溃疡,气血虚弱,久不收敛者为佳。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或面粉少许,用其黏性,再以水和调捏成薄饼,约一、二分许厚度,待稍干,用针刺许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臁疮,频频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内部觉热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d. 隔盐灸法:将纸浸湿,铺脐孔中,用碎盐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觉痛即换艾炷,不拘壮数,遇急病可以多灸。对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有回阳救逆之效,连续施灸,以指温脉起为度,对寒性腹痛,痢疾,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

3、艾熏灸

将适量艾叶(或艾绒)放入容器内煎煮,然后盛于盆中,趁热用蒸气熏灸病痛患部;也可以将艾绒放入器皿中点燃,以艾烟熏灸。

4、温灸器灸

温灸器的种类很多,一般都是用金属制作的圆筒灸具或木制灸盒,底部有专门放置艾绒或艾条的钢丝网罩。使用时先把外壳的盖子打开,剪一段艾条(3厘米长左右)放在里面,点燃以后将盖子合上,即可固定在穴位上施灸或来回熨烫,用起来非常方便。

艾灸盒

它有四大优点:

(1)施灸过程中可以将艾灸器用松紧带固定在穴位上,不必用手拿着——方便、省力,还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到处走动,甚至上街乘车、购物都不受影响。

(2)燃烧的艾绒位于半密封空间——烟尘比较少,减少污染,净化环境。

(3)可以随着热度的高低进行调节,温度高了就把通风口减小一点(或把旋钮往上旋),温度低了,再把通风口打开一些(或把旋钮往下旋)——灵活随意。

(4)艾绒处于不充分燃烧的状态——节省艾条(一段1左右长短的艾条,直接在空气中燃烧大约是5分钟的话,而在艾灸器中可以燃烧半小时以上)。

温馨提醒:

上述各种灸法该如何把握操作程序呢?

一般施灸次序应是先灸上部、腰背部,后灸下部、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如此从阳引阴,可防止气血因灸火引导上行而致的面热眩晕、目赤、咽干口燥等不良反应,而无亢盛之弊。

 

共7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查看评论

【本文标签】灸法  技巧

用户评论

常用灸法、实例及技巧(图文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