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患者吃什么好?
黄疸患者饮食宜新鲜清淡[1]。应进食富有营养的饮食[2]。
黄疸患者如需食疗,应以化湿邪,利小便为主要原则[3]。黄疸后期的食疗应重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3]。
现常将黄疸分为阳黄(包括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湿困脾胃证、湿热兼表证、肝胆湿热证、胆腑郁热证等证)、阴黄(包括寒湿证、血瘀肝郁证、湿热蕴结证、肝脾不调证、阳虚寒凝证、脾虚湿困证等证)进行辨治,详见黄疸条。
阳黄·热重于湿证患者建议食用栀子、大黄、鸡内金、郁金、白茅根等用以清热通腑,利湿退黄[3]。
阳黄·湿重于热证患者建议食用鸡骨草、藿香、玉米须、茯苓、薏苡仁等用以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3]。
阳黄·胆腑郁热证患者建议食用熟大黄、蒲公英、枳实、佛手、山栀、厚朴花、竹茹、橘皮等用以疏肝泄热,利胆退黄[3]。
阴黄·寒湿证患者建议食用干姜、白术、泽泻、茯苓、薏苡仁、苍术、厚朴、橘皮等用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3]。
阴黄·血瘀肝郁证患者建议食用枳壳、砂仁、三七、香橼、香附、玫瑰花、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等用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3]。
阴黄·湿热蕴结证患者建议食用茯苓、泽泻、陈皮、薏苡仁、玉米须、赤小豆、鸡骨草等[3]。
阴黄·肝脾不调证患者建议食用当归、白芍、香橼、香附、党参、白术、橘皮、佛手、茉莉花、玫瑰花等用以调和肝脾,理气助运[3]。
详细食疗方推荐请参照各证型条目。
黄疸(jaundice[4][5])为病名[6]。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5]。古代亦称黄瘅[7][6]。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1]。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7]。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6]。《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
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7][6]。阳黄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发病急,病程短,色泽鲜明如橘,伴发热,口干苦,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黄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病程长,病势缓,其色虽黄,但色泽晦暗,伴脘腹痞闷,气短乏力,纳食减少,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或舌质紫黯有瘀斑,脉弦涩[3]。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6]。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2]。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
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黄疸可见于西医的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6]。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2]。
(查看评论) |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