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水·脾虚湿困证有什么症状?吃什么好得快?
阴水·脾虚湿困证(yin edema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1])是指脾气虚弱,水湿内停,以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累或午后加重,食少,腹胀,大便溏泻,尿少色清,身体困重,或有微肿,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阴水证候[2]。
阴水·脾虚湿困证患者常见以下症状:
患者面浮足肿,反复消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劳作后或午后加重,伴脘腹胀满、纳减、食少、面色萎黄、?白、神倦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身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或沉弱。[3][4][5]
这是脾气亏虚,水液运行失常的表现: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湿为阴邪,其性粘滞,劳累后更易损伤于脾,其肿反复消长,故劳后或午后加重。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减,腹胀便溏。脾虚则面无华色,阳不温煦,故面色萎黄、?白,神疲肢冷。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是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3][4]
阴水·脾虚湿困证治宜温阳健脾,化气利水[5]。
阴水·脾虚湿困证患者常吃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刀豆、肉桂、大茴香、小茴香、羊肉、草果、茯苓、木瓜、桂枝、益智仁、大枣、花生、黄豆等好得快[5]。
建议阴水·脾虚湿困证患者使用以下食疗方进行食疗[5]:
1.姜苓仁汤:干姜15g,茯苓30~60g,肉桂5~10g,草果5~10g,小茴香15~30g,陈皮15g,羊肉适量,切块备用。将干姜、茯苓、肉桂、草果、小茴香、陈皮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煎煮15分钟,然后放人羊肉煎煮至熟,食肉喝汤,病愈而止。
2.二香粥:生姜15g,香薷10g,藿香10g,桔梗10g,薏苡仁60g,赤小豆30g。先将生姜、桔梗、薏苡仁、赤小豆放入锅内煎煮约30分钟,再将香薷、藿香放人锅内煎煮约5分钟,每天食用2次。
3.花枣茶:花生30粒,大枣6枚,龙眼8个,泡水代茶饮,可经常食用。
水肿(edema[1][6])为病名[7][8]。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7]。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8]。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1]。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4]。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4][3][8]。
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4]。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4]。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4][3]。
水肿现常分为阳水(包括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蕴结证等)、阴水(包括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瘀水互结证等)进行辨治,详见水肿条。
(查看评论) |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