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鼻槁、鼻干燥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病?
中医的鼻槁(withered nose atrophic rhinitis[1])又称鼻干燥[2],若鼻气恶臭者,又称臭鼻证[2],相当于西医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3][2]。
鼻槁(withered nose atrophic rhinitis[1])为病证名[3]。又称鼻干燥[2]。若鼻气恶臭者,又称臭鼻证[2]。槁,枯槁也(《说文》)[3]。鼻槁是指以鼻内干燥、鼻塞、鼻痂多、鼻气腥臭,鼻黏膜萎缩,鼻腔宽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可见于热性病[3]。发生缓慢,病程较长,是常见的慢性鼻病[2]。以女性为多,且在妇女月经期或怀孕期症状更为明显。本病多发生于干寒地区、干燥的工作环境,症状在秋冬节季比春夏季节为重。
鼻槁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论》;“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难经》、《金匮要略方论》及后世医著亦有“鼻槁”、“鼻燥”等记载,但多系指病变中的症状而言。
《难经·五十八难》:“毛发焦,鼻槁,不得汗。”槁,枯槁也(《说文》)[3]。
鼻槁患者鼻中少涕,干燥枯槁,鼻塞、鼻痂多、鼻气腥臭,鼻黏膜萎缩,鼻腔宽大[3]。可见于热性病[3]。
鼻槁的病因,内因多以肺、脾、肾虚损为主,外因多为受燥热邪毒侵袭,以致伤津耗液,鼻失滋养,加之邪灼肌膜,发生脉络瘀阻,肌膜干枯萎缩而为病。燥热之邪侵袭,多先伤肺,燥气伤肺,津液受灼,则枯涸不能上承,致使鼻窍肌膜干萎。邪热伤络,败津伤肌,则鼻涕污秽,痂皮多,时有血丝涕;若肺肾阴虚,虚火循经上炎,津液被耗,可致粘膜干燥,涕痂积留,咽干灼热微痛;若肺脾气虚,肺不能输布津液,脾不能生化气血,使鼻失濡养,清窍干燥,故肌膜枯萎,痂皮受湿热薰蒸,化腐生脓则鼻涕如浆如酪,鼻气腥臭难闻。治疗上,肺经燥热,宜清肺润燥;若肺肾阴虚,则宜滋阴润肺;肺脾气虚,则宜补益肺脾,行气逐邪。
详见鼻槁条。
(查看评论) |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