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新闻 > 健康快讯

世界级恐龙足迹群被发现:新物种名赠作家刘慈欣

时间:2022-08-30 10:09:00

  新浪科技讯 5月10日消息,今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瑞士巴塞尔自然历史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机构组成的恐龙足迹联合研究团队宣称,他们在古蔺县桂花乡石庙沟地域发现了大面积的恐龙足迹群落,这对研究早白垩世恐龙的分布、演化、行为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古生物学意义。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古生物期刊《白垩纪研究》之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这批足迹最早由发现于泸州市古蔺县桂花乡工作人员徐挺发现于2014年11月,按照考察队事先寄来的鉴定资料,徐挺按图索骥,终于在野外发现了更多的足迹。“此前一直有老乡告诉我,他们那里有仙人足迹”,徐挺将这组照片通过网络发送给古生物学专家后,专家兴奋不已,这些仙人足迹其实是世界上非常罕见的驰龙类足迹。

  这些仙人足迹拉开了石庙沟恐龙足迹群研究的序幕。“石庙沟的足迹非常,极具多样性,除了周遭常见的蜥脚类,鸟脚类,三趾型兽脚类足迹之外,还有罕见的驰龙类足迹和翼龙类足迹,这表明在早白垩世时期,此地的恐龙非常繁荣。”领衔研究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博士对记者介绍道。

  石庙沟恐龙足迹深藏在该乡的原始森林内,平时被苔藓灌草等植被覆盖,能够发现实属不易。目前初步统计的足迹分布在15块大型落岩上,分布于约105米的范围内。清理足迹表面后,考察队对它们进行了编号、拍照和测量。经初步统计,这些岩板至少包括了组成30道行迹的132个足迹。

  “其中一道植食性蜥脚类足迹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瑞士巴塞尔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丹尼尔?马蒂(Daniel Marty)告诉记者,“这只留下足迹的恐龙很可能受伤了,它的左前肢可能带伤、甚至部分截断,因此没有接触地面,并迫使右前肢在行进中更加靠近行迹中线,以便保持三足平衡。”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确凿的足迹古病理学证据,邢立达博士介绍说,而经过计算得出的行走速度表明这只生病的恐龙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身体状况,还能保持基本的行走速度。

  考察队还在石庙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鸟脚类足迹,“它看上去非常特别,也非常萌,就像一个小猫小狗的足迹”,邢立达展示着手中的模型,只见这个足迹长约30厘米,分成四个部分,由三个趾和一个胖胖的脚跟组成,“足迹很显然属于鸟脚类恐龙留下,双变量分析表明,其形态与卡利尔足迹非常相似,但又具有鸟脚龙足迹的特征,所以我们将其鉴定为一个新的遗迹种。”

  考察队的专家们将这个新物种的种名赠予了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雨果奖的获得者刘慈欣,起名为“刘慈欣卡利尔足迹”,以感谢刘慈欣对促进公众科学兴趣的巨大贡献。“大刘”欣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对这个荣誉感到非常高兴,并表示自己对恐龙学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他告诉记者:“古蔺的恐龙遗迹穿越漫长的时间保存到今天,并被古生物学家发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奇迹,这个遗迹把我们带回亿万年前的世界,让人浮想联翩,作为一名科幻作家,很高兴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个遗迹,并感谢这个赠与。希望遗迹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研究,为我们提示更多远古地球生命的奥秘。”

  2014年迄今,古蔺桂花乡已发现三个大型足迹点,分别位于石凤窝,石庙沟和桂花河畔。这三个足迹点彼此相距都约3公里,呈三角状分布。这些化石点发现了丰富的恐龙足迹动物群。其中石凤窝拥有东亚最长的兽脚类恐龙行迹,石庙沟有足迹古病理学和鸟脚类恐龙足迹新种,桂花河畔足迹点则有着亚洲最大恐爪龙类足迹。

  “然而,目前这些足迹点完全处于‘裸奔’状态,也就是说还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邢立达等学者对此表示非常忧虑,“这批足迹不但在四川,就算在中国,来自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在一个乡之间,就可以看到整个四川盆地亿年前的动物群缩影,这些珍贵的记录不容有失!我们考察队各国的科学家再次强烈呼吁国土部门尽快保护这些自然的遗产。”


查看评论

【本文标签】

用户评论

世界级恐龙足迹群被发现:新物种名赠作家刘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