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药酒 > 壮阳药酒配方

碎米莎草

时间:2022-10-08 09:28:17

 碎米莎草为草本植物。有须根,秆为扁三棱形,穗多为长圆形和披针形,果实呈倒卵形或椭圆形。


该物种较为普遍,中国多地都有分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碎米莎草
t01ec3947e74f8916a6.jpg
被子植物门

碎米莎草

植物界

莎草目

莎草科

 
拉丁学名
Cyperus iria

别称
三方草

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鸭跖草亚纲

莎草属

目录
1?基本信息
2形态特征
3产地分布
4参考资料
5治理策略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中文名:碎米莎草

碎米莎草
碎米莎草
别名:三方草

拉丁学名:Cyperus iria L.

生境分布:生于田间、山坡、路旁阴湿处。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发生与危害:一年生草本。春夏季出苗,花果期夏秋季。为秋熟地主要杂草,湿润旱地危害较重,水稻田中也有发生。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英文名 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 双子叶植物纲

纲英文名 Di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 罂粟目

目英文名 Papaverales

科中文名 莎草科

科拉丁名 Cyperaceae

属中文名 莎草属

属拉丁名 Cyperus

种中文名 碎米莎草

种拉丁名 Cyperus iria L.

生境 生境: 潮湿山坡, 稻田边, 沟边草甸, 沟边潮湿地, 河边灌丛中, 林缘, 路边, 路边湿地, 路边阴湿地, 山脚, 山坡, 山坡阔叶林缘, 山坡路边阴湿地, 湿地, 水边潮湿开阔地, 田边, 溪边, 溪边草丛中, 溪边路旁, 溪边路旁湿地 , 阴湿草甸, 沼泽草丛

海拔下限 200

海拔上限 2600

是否中国特有 否

是否引种栽培 人工引种栽培

国外分布 北非; 北美洲; 大洋洲; 大洋洲热带; 大洋洲温带; 东南亚地区; 东亚; 非洲; 非洲热带; 非洲温带; 美洲大陆; 美洲热带; 欧洲南部; 热带; 世界广布; 太平洋诸岛; 温带; 亚热带地区; 亚洲热带; 亚洲温带; 澳大利亚北部;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 俄罗斯远东地区; 前苏联中亚地区; 印度

国内分布 辽宁省, 陕西省, 江苏省, 安徽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台湾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海南省, 广东省, 广西自治区,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中国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丛生,高8~85匣米,扁三棱形。叶片长线形,短于秆,宽3~5毫米,叶鞘红棕色。叶状苞片3~5枚;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辐射枝4~9枚,长达12厘米,每辐射枝具5~10个穗状花序;穗状花序长1~4厘米,具小穗5~22个;小穗排列疏松,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压扁,长4~10毫米,具花6~22朵,鳞片排列疏松,膜质,宽倒卵形,先端微缺,具短尖,有脉3~6条;雄蕊3;花柱短,柱头3。小坚果倒卵形或椭圆形、三棱形,褐色。花果期6~10月。

幼苗第1片真叶带状披针形,横剖面呈"U"字形,纵脉间具横脉,构成方格状网脉,叶片与叶鞘间界限不明显。成株秆丛生,扁三棱形,高可达25厘米。叶基生,短于秆。鞘棕红色。叶状苞片3~5片,下部的较花序长。花和子实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辐射枝4~9枝,每枝具5~10个穗状花序,穗状花序松散,长圆状卵形,小穗直立,压扁,小穗轴近无翅。鳞片宽倒卵形,顶端有干膜质边缘,黄色,背面有龙骨状突起。小坚果倒卵形,有3锐棱,与鳞片等长,褐色。果脐圆形或方形,边缘稍隆起,色较深。

折叠编辑本段产地分布
产于东北各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分布极广,为一种常见的杂草,生长于田间、山坡、路旁阴湿处。分布于苏联远东区,朝鲜、日本、越南、印度、伊朗、澳洲、非洲北部以及美洲。

折叠编辑本段参考资料
Cyperus iria Linn. Sp. Pl. ed. 1 (1753) 45 et ed. 2 (1763) 67; Benth. Fl.Hongk. (1861) 386; C. B. Clarke in Journ. Linn. Soc. Bot. XXI (1884) 137, XXXVI (1903) 214 et in Bull. Acad. Int. Geogr. Bot. XVI (1906) 59; Franch. Pl. David. I (1884) 317; Diels in Engl. Bot. Jahrb. XXVII (1901) 227; Kom. Fl. Mansh. I (1901) 334; Matsum. et Hayata, Enum. Pl. Formos. (1906) 473; Courtois in Belval,Fl. Ngan-hoei (1906-22) 145 et in Mem. Hist. Nat. Chinois, Musee Heude VI (1920) 114. Britton in Bailey, Gentes Herbarum I (1920) 13; Dunn et Tutch.Fl. Kwangt. & Hongk. (1912) 295; Groff in Lingn. Agr. Rev. I (1923) 55; Merr. in Lingn. Sci. Journ. V (1927) 38; Liu in Bull. Pek. Scc. Nat. Hist. II (1927-28) 71; T.Tang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III (1932) 135 et 149; Kukenth. in Sinensia III (1932) 80 et in Engl. Pflanzenr. Heft 101, IV, 20 (1935) 150; Hand. –Mzt Symb. Sin. VII (1936) 1247; Kitagawa, Lineam. Fl. Mansh. (1939) 114; Ohwi, Cyper. Jap. II (1944) 139;侯宽昭等, 广州植物志 (1956) 741.

折叠编辑本段治理策略
防除应采取农艺措施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1)农艺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地平沟畅、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产环境;二是结合种子处理清除杂草的种子,并结合耕翻、整地,消灭土表的杂草种子;三是实行定期的水旱轮作,减少杂草的发生;四是提高播种的质量,一播全苗,以苗压草。(2)化学除草,现多数地方采用一次性封杀,就是在播种(催芽)后1-3天内,亩用40%"直播青"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时田板保持湿润。3天后恢复正常灌水和田间管理。通过化除后,如果后期仍有一定量的杂草,可采取针对法进行补除。如以稗草、千金子为主的田块,在杂草3-5叶期,可用10%千金乳剂50毫升加水30公斤,用针对法进行茎叶喷雾。用药前一天田间必须放干水,药后2天再恢复正常管理。如以莎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播后30天左右,亩用10%水星可湿性粉剂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兑水30公斤针对法喷雾。水浆管理同上。如田间各种杂草共生,可用48%苯达松水剂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采用针对法喷雾。
查看评论

【本文标签】

用户评论

碎米莎草